北交所开市是资本市场多层次体系完善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市场人士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已由早期的“倒三角型”转变为“正三角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有各自的定位和效能,要不断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效,需要各层次市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不断增强市场发展韧性。
“正三角型”多层次市场
发展体系日益健全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深层次变革,企业融资需求和社会资金投资需求日益多样化,我国资本市场已从早期单一、分散的结构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多层次架构。市场体系渐趋完备,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市场功能日臻完善。
截至3月10日,沪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466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87家,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6889家,34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超过3.6万家、展示企业超过13.3万家,市场结构已由早期的“倒三角型”转变为“正三角型”。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群体分布在90多个行业大类,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非金融上市公司市值占比从2012年的68%上升至当前的84%,去年以来非金融上市公司净利润占比已超过金融业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6月末,私募基金投向各类股权项目超过10万个,投资本金超过8万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90%以上是中小企业。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助理诸海滨认为,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定位清晰,初步形成了错位发展、各有特色、适度竞争的格局。科创板主要定位于支持“硬科技”,创业板定位于创新创业,北交所定位于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突出“更早、更小、更新”的特点,各项标准与科创板、创业板形成差异,发行、交易制度更为灵活,更加贴近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
自科创板设立以来,IPO融资金额已占同期A股的近一半。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我国试点注册制以来,发行上市条件的包容性增强,多层次市场的板块架构和功能更加完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试点注册制改革在优化发行上市条件上取得突破,将实质性门槛尽可能转化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对企业特别是科创企业的包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大踏步进入资本市场。
北交所改革正当时
去年11月北交所开市,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既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科创板、创业板形成差异化发展。
诸海滨表示,北交所有望凭借其错位发展的定位,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形成新格局,促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向可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渐趋完善,也将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方面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从北交所了解到,截至目前,开市以来累计融资25.89亿元,今年新上市3只新股平均超额认购倍数1350.03倍,已有2家北交所上市公司申报再融资。
同时,北交所改革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如上市公司数量规模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发挥,导致投资者可选标的较少,投资轮动较难实现等,这一局面有望在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后改善。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交所将通过改革举措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吸引增量资金入市,提升市场活跃度。
“北交所上规模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是要实现高质量的企业持续供给。”上述负责人介绍,一是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相结合,制定实施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方案,落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直通车,以专项行动为抓手,辅导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夯实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基础。二是与投融两端适度平衡相结合,推动投资者扩量增面,进一步提升市场合格投资者数量,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改善投资者结构,实现长期资金入市与投资者总量增加有机平衡。三是与基础制度完善相结合,优化调整相关制度机制。四是与便利市场参与相结合。研究发布北交所指数,动员市场开发指数产品,推动落地北交所混合交易等制度,丰富市场交易工具和交易策略,着力降低市场参与成本、增加交易便利。五是与提升中介机构从业质量相结合。建立证券公司现场督导制度,细化规范要求,推进审计机构差异化管理,督促提升审计质量等。
近日,转板规则落地,北交所基础制度拼图再添一块,企业在北交所上市进可转板去沪深交易所,退可去创新层。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表示,分步骤、分阶段地渐进式推进覆盖全市场的转板制度的建立,通过更加完善的转板制度加强各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目前以北交所向科创板、创业板转板为契机初步建立跨交易所的转板制度,后续以全面注册制为抓手打通交易所内部的转板和降级转板制度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