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抓卫星网络产业发展时代机遇,发挥我省技术、产业、场景丰富等优势,瞄准重点领域,着力增强创新动能、夯实产业基础、培育核心主体、推进应用示范、完善产业生态,推动卫星网络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制造强省、网络强省、航空航天强省和数字四川建设。
(二)主要目标。
聚焦提升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生态、深化应用示范等目标,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卫星互联网与卫星遥感应用示范,力争到2027年,全省卫星网络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卫星网络领域重大战略承载区、技术创新支撑区、优势企业集聚区、应用示范先行区、运营服务输出区。
二、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巩固提升关键优势领域。
载(载荷)——开展专用载荷、综合载荷、多功能可重构载荷和激光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建设国内一流的卫星任务载荷创新平台,实现任务载荷创新成果与批量生产的快速转化,支撑国内外卫星星座快速组网。
测(测控)——围绕卫星星座遥测遥控及跟踪测量,开展面向星群的新型测控系统、运控系统、测控体制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开展面向商业卫星测控的低成本测控系统建设,提高我省面向未来大规模卫星星群测运控能力。
通(通信)——面向卫星系统地面站网建设,开展高集成基带芯片、射频多功能芯片、高频段大功率功放、低成本相控阵天线、载波监测设备、核心网等关键设备研发,以及信关站综合集成,推动地基与天基信息装备协同发展。
钟(时钟)——研究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原子钟、原子磁场传感器、原子陀螺仪、微型量子PNT(定位、导航、授时)等关键技术,开发原子钟及卫星授时板卡、终端、设备等系列产品,夯筑技术优势,抢占高端价值链。
(二)做优做强基础扎实领域。
端(终端)——引导布局应用终端产业,重点发展宽带互联网、窄带物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固定、移动、便携式、消费级终端设备,信关站、网络运营中心等网络设备,以及各类低轨导航增强终端、定位导航终端、授时终端、短报文终端、室内外融合定位终端等产品。
软(软件)——瞄准在轨可重构场景,开展软件定义卫星技术攻关,加快星载基础软件能力建设;开展适应于测控站、信关站、各类用户站的基础及应用软件研发,以及手机直连卫星等新趋势所需生态软件攻关;构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融合赋能的软件技术体系;探索弹性卫星网络管理基础平台。
安(安全)——聚焦卫星网络的数据、通信、测控等安全需求,加强天地一体化密码防护体系研究,开展星地通信安全切换、数据传输、星间路由、隐私计算和智能攻防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构建密码内生安全保障体系和面向卫星网络数据融合应用的数据安全服务能力,支撑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三)培育壮大短板潜力领域。
星(卫星)——面向星座大规模批量化部署需求,引进、培育卫星总体设计及研发制造先进企业,加强新型卫星构型、高集成一体化、载荷平台融合、快速集成测试等方面攻关,建设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线,形成高可靠、低成本、可量产的卫星生产能力。
用(应用)——围绕卫星网络应用端开发和空天信息增值服务,支持卫星网络相关运营平台布局建设与业务落地,培育平台运营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卫星互联网和卫星遥感应用示范,促进卫星互联网、空间大数据、高精度时空服务、测运控管理服务等领域产业化发展。
监(监测)——面向卫星网络频谱资源及星地监测台站需求,开展星载频谱监测、精确信号识别与定位、全域电磁态势分析与预警等技术攻关,研发自主可控的宽带频谱感知、频谱大数据分析等设备,培育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监测设备企业。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创新发展动能。
一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卫星网络领域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创新动力。
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引导企业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四川设立研发总部和生产应用基地。
三是开展关键技术产品攻关。围绕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融合应用,加大卫星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和院所承担国家、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关键器件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支撑建设“空间网”。支持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卫星星座。支持我省企业深度参与国家主导的通信卫星星座、国家综合PNT体系和遥感卫星等重大项目,以及商业卫星星座建设与运营。积极参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支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接商业卫星发射任务。
二是完善地面“服务台”。卫星通信领域,谋划布局卫星通信信关站、地面测运控站、甚小天线地球站等,争取国家卫星互联网相关运控、网络、数据及应用中心落地建设。卫星导航领域,加快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四川分中心、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民用服务平台四川运营分中心和四川省北斗时空信息中台建设,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完善北斗星基、地基、类卫星增强系统。卫星测运控及数据接收领域,依托企业主体和社会资本,建设商业航天测运控任务中心、卫星网络国际运营中心,构建开放共享的商业航天测运控站网体系,为国内外卫星提供测运控产品和空间数据服务。
三是统筹用好“数据池”。整合四川省卫星资源中心、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四川省北斗导航高精度基础数据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应用遂宁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等资源,建立卫星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应急保障、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军民商、天空地、通导遥多源数据共享共用,把卫星数据资源建设成为四川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东数西算的核心支撑数据源,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培育壮大核心主体。
一是引进先进企业。聚焦卫星设计与制造、火箭制造与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与服务、通导遥融合创新应用等关键环节,引进先进的企业、团队和机构,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促成央企在川布局和运营示范,争取项目总部公司或配套基地落户。
二是培育领军企业。以卫星互联网工程、国家综合PNT体系、高分应用示范以及商业航天等为牵引,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上市企业。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优势企业多生产基地配置,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布局。鼓励企业提高在川配套率,确保产业链安全。
三是壮大中小企业。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和服务体系,聚焦细分领域,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提升、品牌建设,梯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等,推动行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和竞争力持续增长。
四是促进集聚发展。强化国盾融合创新中心、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区、天奥产业园、四威产业园、盟升科创园、天府无线通信谷、卫星应用科技园等载体支撑,发挥成都、绵阳、遂宁、眉山等地产业聚集和先发优势,引进建设重大项目,加速要素集聚,提升北斗卫星应用产业集群能级,打造商业航天、卫星应用特色园区等,构建联合融通发展的卫星网络产业集群。
(四)开展卫星互联网与卫星遥感应用示范。
一是实施普遍服务应用。发挥卫星互联网大广播、远连接和泛存在的独特优势,将卫星互联网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和延伸,为地面通信网络弱覆盖区、地面公众通信网络易中断区、地形气候复杂地区、自然保护区等提供通信、宽带、电视广播等服务。
二是开展卫星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深化卫星互联网应用,结合导航、遥感等技术,重点推进在城市治理、应急减灾、航空航运、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林草等领域的应用。利用创建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重点铁路、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和试验基地等新机遇、新场景,推动实施跨行业融合应用示范项目,赋能能源、铁路、汽车、航空、无人机等行业发展。
三是推进卫星遥感典型应用示范。推进“高分”等民商遥感卫星资源转化应用,挖掘应用场景,支持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在智慧城市、应急减灾、智慧水利、文旅融合、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行业创新应用。鼓励在川企业申报国家级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开展省级高分卫星应用示范项目,逐步推动卫星遥感数据规模化应用,支撑卫星网络产业发展。
四是持续拓展创新应用。探索卫星互联网和卫星遥感应用成熟商业模式,加大应用场景探索、应用领域融合、应用模式创新。以“用”促“产”,丰富产业创新体系和产品体系,形成一批典型产品和解决方案。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参加应用征集大赛和创新论坛,研究新应用、推广新成果、开拓新航道。
(五)推动北斗规模应用。
一是推动北斗支撑特殊行业。按照标准和要求,持续推进北斗技术、产品和服务在生态保护、资源监测、公共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强制性应用、国产化替代,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确保系统建设和服务自主可控。
二是推动北斗赋能重点领域。深化“北斗+”融合创新和“+北斗”时空应用,促进北斗在应急减灾、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智慧水利等重点领域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其中交通运输包括轨道交通、道路交通、低空管理/通用航空、民用航空、智能网联汽车。
三是推动北斗融入大众消费。持续培育北斗大众消费应用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和支持北斗应用服务企业,加强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共享出行、无人系统等大众消费类产品设计、生产企业联合创新,推动北斗在大众消费领域创新应用。
(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加强行业标准和检测认证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院校、机构积极申报、承担、开展卫星网络领域标准制(修)订,促进行业发展规范化、通用化。推动卫星网络领域共性技术、检验检测、测试认证、网络和数据安全评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北斗现有产品质量检测认证能力,构建卫星互联网领域相关检测认证能力。
二是做好合作协同。基于我省在卫星网络产业基础和优长,加强与北京、上海、重庆、陕西、湖北、浙江等地合作,做大做强卫星网络产业。立足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完善配套设施,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川渝协同布局产业环节,共同培育卫星网络领域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链,引导企业加快集聚,打造西部卫星网络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支持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国际性卫星网络投资合作计划;积极举办和组织参加国际性的行业会议、展览会、学术会议等;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研发等合作平台。支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申报国际船级社认证、国际市场准入和适航认证等;聚焦“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四川卫星网络典型应用。
四、相关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统筹经信、网信、军民融合、发改、科技、财政、经合等部门、单位建立推进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在争取支持、政策指导、措施制定、专项申报、基础建设、项目推进、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协调推进,支持组建相关行业组织,成立专家顾问组,聚合产业发展资源力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发挥省工业发展资金、数字经济发展基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省产业投资基金等的引促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改造、标准制定、应用示范、平台与园区建设等。探索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发展子基金,支持地方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推动金融资本在银行信贷、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省属国有企业、投资平台参与卫星网络产业发展。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并承接国家级卫星产业重大项目。协助企业争取行业许可、牌照、资质等。探索建立商业航天发射风险补偿机制。
(三)强化人才支撑。聚焦核心元器件/原材料自主化、卫星与火箭关键前沿技术、地面应用终端关键技术、通导遥一体化、位置服务海量数据分析等方面,招引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切实落实人才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安置、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优惠。通过校企合作、学科建设、联合创新、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方式,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
(四)夯实安全基础。紧盯终端使用、平台运行、运营服务、数据存储及传输等环节信息安全,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卫星网络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在关键领域实现标配化应用,提升行业应用的安全防护能力。强化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保护,提升监测、排查能力,营造安全、有序的电磁环境。